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沙溪河,从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的一座山城流过,将青山相伴,水光绮丽的城市分作东西两岸,这座山城就是被称作闽中明珠的三明。清澈的沙溪水,涤荡着三明人纯朴的灵魂;俊秀的麒麟山,孕育着三明人的勤劳和智慧。
位于麒麟山麓的列东中学创办于1975年,一如三明这座年轻的城市,她吮沙溪之精华,汲麒麟之灵气,年轻而富有朝气。尽管办校时间不长,但一项项荣誉称号却让人对她刮目相看:“全国教育援藏先进集体”、“全国示范家长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省级素质教育先进校”“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师德教育先进集体”、“省级课改实验基地校”等等,众多的奖牌彰显着她骄人的办学业绩:
——2002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列东中学在坚持全科合格率、单科及格率达标的情况下,连年保持中考优良成绩,合格率、优秀率和重点高中上线率、上线人数第一。
——2000年至今,列东中学参加了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设计制作竞赛,荣获全国和省级一、二、三等奖达203人次,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2000年以来,在青少年“三小”活动、科技创新大赛和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荣获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达1031多人次,科技教育成绩斐然。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福建省科技教育重点示范点”、“首批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福建省首批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学校”,并荣获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第九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第二十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活动三等奖”、“第二十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第二十五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
一组组数据,一块块奖牌,凝聚着列东中学人的心血,是他们“对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为师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
课堂主阵地:向45分钟要质量
从2002年起,列东中学率先在全市取消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补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反应不一:学生们如释重负,笑逐颜开;家长们有的赞成,但更多的却是担忧;一些老师也没有底气:“别人补,我们不补,能行吗?”面对各种质疑,校长俞建平却胸有成竹,他对老师们说:“课堂才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每一个45分钟都能绽放精彩,他们不但反对寒暑假和双休日集体补课,反对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还从加强教学管理入手,杜绝“主科”挤占体、音、美等学科教学时间的做法。从前老师们抢课上,学校给予表扬;现在却要求老师们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做文章,“逼”老师们用心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列东中学年轻教师多、新老师比例大,全校教师平均年龄35.4岁。据此,学校实施“369园丁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合格、六年成为骨干、九年形成特色”,并通过“以老带新”等形式,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成绩斐然,近三年参加市级以上竞赛获奖就达到了71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首届省教师技能大赛中,林林等5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奖项。第二届省教师技能大赛中,林铃等4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奖项,其中林铃老师获得省语文学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2005年,课改第一轮中考成绩公布,列东中学的巩固率、合格率、优秀率、重点高中上线率和上线人数远高于本地区同类学校。至今列东中学连年保持中考优良成绩,上述各项指标都名列第一。近年来,初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列东中学提出了“低起点、慢加速、重习惯”的教学策略,从“教、练、考、评”等各个方面对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尽量降低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尤其是初中起始年段的英语学科,要求从“零”开始,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速度,让更多的学生听得懂,不掉队。练习——把作业分为“基本作业”和“选做作业”两类。对全体学生而言,要求完成“基本作业”;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完成“选做作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考试——教什么就考什么,“让认真听课的学生得实惠。”评价——强调巩固率和及格率,反对针对升学有望的学生来确定“工作面”的做法。他们号召学生“跟自己比,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这些做法看似简单,但却反映了列东中学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是他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秘籍”。
科技文体周:搭建平台展特长
每年金秋十月,走进列东中学,就像走进了欢乐的科技乐园:新颖时尚的风光互补发电路灯、端庄厚重富有文化底蕴的“千年时钟”日晷、阳光下煜煜闪光的天文望远镜圆顶,五颜六色的科普专栏,还有闪烁着学生智慧火花的“奇思妙想”作品展览、吸引人眼球的科技讲座海报……同学们有的在观看科技电影,有的在参加科技运动会比赛,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息。这是什么节日?同学们十分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的‘校园科技文体周’!”。
每年10月举办“校园科技文体周”,是列东中学传统活动。这项活动自2001年开始,起初以体育运动会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融科学、体育、艺术、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大型活动,至今已举办11届。他们遵循“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不但要重视比赛结果,还要重视活动过程;不仅要关注比赛名次,更要关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与收获;不仅要当好演员,还要学会当好观众,学会为他人的成功喝彩。
“登楼争功”是物理组负责的传统比赛项目。比赛时,选手要权衡自己的总重量和登楼速度,煞费苦心地选择背负不同重量的沙袋。而所有的学生都既是观众,又是“裁判”,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要根据裁判老师报出的各项数据,当场计算每位选手登楼的功率,算出每位运动员的成绩和名次,整个赛场气氛既紧张又充满了乐趣。一场比赛下来,同学们对课本上有关重量、速度与功率之间关系的知识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历史组举办的“家庭文物展览”也别具特色。所谓“文物”,既有仿古钱币、仿古字画、少数民族饰物,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甚至还有五花八门的旅游纪念品,凡是与“历史”沾边的东西,都被同学们翻箱倒柜搜罗出来做成了展品。当这些包含着各种历史元素的展品在师生们视野中出现时,总能吸引众多惊讶的眼光。特别是同学们精心写成的展品说明,更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演绎成了活生生的历史。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每一届科技文体周就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新视点而显得更加有声有色。正因为如此,这项活动已经成了列东中学全校师生共同的节日,每一届文体周的结束激起的是师生们对新一届的热切期待。在这个舞台上,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展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培养。他们在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大胆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006年,列东中学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由高级教师陈成宪老师任秘书长,负责全校科技活动。科协现有6名科技辅导员,32名教师会员、121名学生会员,每学年召开科技教育工作会议,指导开展科技活动,为校园科技文体周的常态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实践课:融入社会求真知
当校园安全成为烫手山芋,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无奈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时候,列东中学的师生们却带着欢声笑语,走向了三明市的工厂和农村。他们到十里钢城参观能源再利用的新技术,到闽西林区了解木材深加工的新工艺,走进气象局了解天气预报的形成过程,走进田野参观蔬菜水果大棚种植,拓宽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
在沙县小吃培训基地,学生们听讲座、看展览,还在厨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小吃。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不但了解了沙县小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了解了沙县小吃的品种和特色,更对自己原本司空见惯但又没放在眼里的沙县小吃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的同学十分感慨地说:“真想不到这毫不起眼的馄饨、拌面,竟然是造福一方百姓、拉动沙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看来真是‘行行出状元’啊!”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列东中学每学年初组织全校学生到永安市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全体同学在老师和教官的指导下,以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参加了科技创新、劳动体验、军事训练、拓展训练、禁毒教育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增强了同学们的组织纪律、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了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列东中学让学生们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看似与学习课本知识、提高中考成绩没有什么联系,但这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坚信:同学们学到的将是终身受用的本事!
办好西藏班:雏鹰从这里起飞
在列东中学的校园里,活跃着一群面颊点缀着健康“高原红”的藏娃——他们就是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学生。
列东中学西藏班创办于1995年,是福建省教育援藏的重点项目。十多年来,这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把藏娃当作自己的孩子,帮助藏娃度过语言关、生活关、学习关,使841名学生完成了初中学业,他们有的升入了高中和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已经学成返藏,成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者。在闽学习期间,藏班学生获得省级荣誉16人次,市级荣誉26人次。2008级阿旺江措荣登“中国好人榜”,为学校赢得荣誉。
本着“对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理念,列东中学特别注意提高藏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带着藏娃到工厂,进军营,游武夷山、大金湖、桃源洞,访郑成功、林则徐、林祥谦故居,福建的灵山秀水、英雄豪杰都变成了生动的教育资源。每年夏天,老师们带领藏娃远赴厦门、泉州、湄洲湾等地,参观特区经济建设成就展览馆,游览厦门植物园,访问名闻遐迩的鼓浪屿好八连,还登上当年威震敌胆的“海上猛虎艇”,听战士们讲动人心魄的战斗故事……藏娃们耳闻了特区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目睹了特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到了党的政策英明伟大,对课本里的政治常识有了真切的感悟。 社会实践不但扩大了藏族学生的视野,也锻炼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校园科技文体周上,“尼玛”用可乐罐制作的水火箭“格萨尔王号”一飞冲天,射程超过90米;“卓玛”绘制的“唐卡”色彩艳丽,美伦美奂;更不用说他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藏族歌舞,每次演出都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藏班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国家级获奖9人次,省级10人次,市级13人次。贡秋江措等三位藏族同学共同设计制作的《藏式节能民居》,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特点,体现了环保节能的先进理念,在福建省第23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上,一举夺得一等奖。
为了让藏族学生尽快适应内地的学习生活,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并让他们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学校为每个寝室配备了一名老师担任藏族学生的“代理家长”。开展“汉藏手拉手”活动,从相应年级精心挑选出优秀汉族学生与藏族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立足于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与三明军分区司令部、武警三明支队政治部和市技工学校等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每年组织藏族学生到部队参加军训活动,到技校参加劳动实践,为藏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列东中学西藏部也成了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
漫步在列东中学校园,空气清新,花香扑鼻。校花——火红的三角梅竞相开放,镌刻着“诚、勤、和、毅”大字的校训石矗立在绿草丛中,仿佛在无言地阐释着学校“对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为师生展示才华搭建舞台”的办学理念。列东中学人说:“每个学生都是学校的‘招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质量”——他们这么说,也在这么做,只是他们做的远比说的多。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