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2014-01-02 12:01:07 作者: 所属分类:图书宣传, 图书馆 阅读:1041 评论:0

标签:

推荐理由: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活着》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 ),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 (1990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

这部《活着》是值得一读的。

内容介绍: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徐福贵出人意料地娶到了十分漂亮、知书达理的米行老板千金陈家珍,却在婚后赌掉了徐家的全部家产;沦为佃农的一无所有的福贵,却出人意料地脱胎换骨,开始真正拥有了亲情和爱情;

为徐少爷设下赌局的龙二爷,接替了徐家的产业,却怎么也没想到会在土改时被镇压枪决;被拉壮丁上了战场钻进死人堆里的福贵,却阴差阳错地被解放军解放捡了一条命回来;亲耳听到枪决龙二的枪声被吓得尿裤子的福贵,却意外的被评上了贫农,分到了五亩好地;以为练出钢铁来就可以天天在大锅里吃到红烧肉的福贵,很快就面临大饥荒;刚要出门去逃荒的福贵,却惊讶地碰上了战场上同生共死、现在回来当县长的春生;当福贵把一家的希望都寄托在跑步跑出名次的儿子有庆的身上时,有庆却死于一场意外;因有庆而相爱的胡老师和福贵的女儿凤霞又因有庆的死而各奔东西;聋哑的凤霞刚刚被下乡采风的艺术家发现了她的舞蹈天分,却又因那个时代的政治运动而希望破灭;善良朴实,人缘极好的女婿二喜让晚年的福贵家珍感到欣慰和踏实,却万万没想到女婿和女儿都接连遭到噩运……

命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以一种喜剧的荒诞捉弄了福贵,其间不乏美丽,不乏精彩,也有欢乐,也有喜庆,山川秀丽,阳光普照,然而,全剧最终还是构成了把一个又一个美丽人生撕碎践踏的人生大悲剧。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自述的角度,让主人公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另外,虽然小说中没有散文、诗歌中华丽的辞藻——而这也是有主人公福贵并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背景决定的,所以也正恰恰符合其身份——但在描人状物、情节安排等方面同样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泪水似乎成了全篇的线索,有悲伤的泪,有绝望的泪,有喜极而泣的泪......由于泪水几乎是均匀地分布于整部小说,与欢喜交加,使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福贵总是每每过了几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厄运到来一次。

总之,《活着》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作者将内心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渗透于人人熟悉的社会生活之中,使读者在读书的同时,便仿佛自己成了福贵,与他同甘苦、共患难,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一生,也同时感受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深厚的情感。故事的年代背景虽然从解放前夕一直到文革之后——算来大概应到20世纪80年代,跨度较大,不过并未使人感到历史前进、社会变迁的浩浩荡荡,而只是借福贵的一生将这段时期作了个缩影——因为这毕竟不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想传递的也并非是社会历史方面的信息,所以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那便是曲解了作者的意图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担心,作者的笔实际上并未误导读者的目光。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