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的启示

2014-01-02 12:01:43 作者: 所属分类:图书馆, 读者园地 阅读:1209 评论:0

标签:

巴金先生走后,我怀着对死者的悼念,重温了他以劫后余生的衰病之躯坚持不渝完成的五卷一百五十篇《随想录》。

在这部著作中,巴金倡议建立“文革博物馆”,提倡并带头“讲真话”,赢得了绝大多数读者的认可和赞扬。但是,这部“天鹅之歌”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它的灵魂是什么?

巴金说《随想录》是他本人的“文革博物馆”。它折射了他本人和全家人在那个“有中国特色的黑暗时代……用中国人民的鲜血绘成的无比残酷的地狱”里的惨痛的遭遇,也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但是,《随想录》并不是仅仅在单一的层面上对客观存在过的“无比残酷的地狱”的“我控诉”。从地狱回到人间,巴金直面自己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大时代的所作所为:

在那样的日子里我早已把真话丢到脑后,我想的只是自己要活下去,更要让家里的人活下去,于是下了决心,厚起脸皮大讲假话。有时我狠狠地在心里说:你们吞下去吧,你们要多少假话我就给你们多少。有时我受到了良心的责备,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耻。有时我又因为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惨剧而原谅自己。结果萧珊还是受尽迫害忍辱死去。想委曲求全的人不会得到什么报酬,自己种的苦果只好留给自己吃。我不能欺骗我的下一代。

《随想录》所折射的生活中的受难只不过是作者灵魂受难的触媒:

一百五十篇长短文章全是人物的喜怒哀乐。自己说是“无力的叫喊”,其实大都是不曾愈合的伤口出来的脓血。我挤出它们,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我想减轻自己的痛苦。……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为了认识自己才不得不解剖自己。本来想减轻痛苦,以为解剖自己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把笔当作手术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我却显得十分笨拙。我下不了手,因为我感到剧痛。我常说对自己应当严格,然而要拿刀刺进我的心窝,我的手软了。我不敢往深处刺。五卷书上每篇每页都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我知道不把脓血弄干净,它就会毒害全身。

这是什么声音?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忏悔。巴金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坦荡胸怀,为了拯救自己疮痍满目的灵魂,为了“普度众生”,义无反顾地投入灵魂自我拷问的炼狱,自觉自愿承受长年累月的煎熬。来日无多,他迫不及待地向全世界万万千千的读者掏出自己的心,展示自己在探索真理的漫长岁月里,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左一次右一次的失足,字字血泪,痛彻心肺。“午夜梦回我在木板床上翻来覆去,往往为一件事 情或几句假话弄得汗流浃背。”这何止是反思忏悔,这是一个九死一生而又面对死亡的高洁的灵魂在泣血!这是何等的道德勇气,惊天地,泣鬼神!

巴金和萧珊的骨灰将泯灭在滚滚江海之中,而中国文学史上这部前无古人的灵魂受难的悲歌却一定会长存。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