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俄)屠格涅夫|译者:李蟠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索书号:I512.4/304
编辑推荐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卓越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其长篇小说既有对生活的细致而精确的“写实”,又弥漫着浓郁的涛情画意,“永远像一封没有拆开的电报一样令人必味盎然”,他的现实主义也因此被称为“诗意的现实主义”。《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生涯的最高峰。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高度简洁的语言,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视为“俄国文学中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小说”之一。
内容简介
刻画了两种社会势力——民主主义者和自由派贵族间的思想冲突。 小说中的人物是处于一八五九年自由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彻底决裂的父辈与子辈。前者的代表是贵族中较为进步和开明的帕维尔•基尔萨诺夫,后者的代表则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作者选择了这样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来说明,两种势力的较量乃是两个不同阶级的对抗,“新人”巴扎罗夫用以反叛“先生们”、“老爷们”的虚无主义带有直接反对贵族的性质。两者彼此仇视,仇视表现在衣着、行为举止、秉性、感情及思想意识层次。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