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父爱感悟母爱》

2014-01-02 16:01:21 作者: 所属分类:图书宣传, 图书馆 阅读:969 评论:0

标签:

作者:王璐 京华出版社 索书号:G78/136

推荐理由

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也是一份伟大的情感,但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就不能让这种爱控制了自己的理智,那样就不是真正的爱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正确地去爱孩子呢?如何才算是正确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书就来教父母们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书中丰富的教育资料,其中有正面、也有反面,并加之独道精准的论述,相信父母在读完本书之后,一定能大有所悟,也一定能正确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内容简介

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父母心中所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这种情感就是父爱和母爱,父母是孩子心中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父母的爱如火焰照耀并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父母之爱如此之伟大神圣,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很多孩子对父母之爱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常常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抱以“敌视”态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于父母没有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他们的爱,没能同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正确地去爱孩子呢?这无疑是让很多为父母者头痛的话题。孩子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懂礼貌,性格害羞,爱撒谎,屡教不改……如此种种,让父母难于应付,万般无奈之下,无名火起就对孩子动辄以打骂,或者变相的体罚,经过这样一翻“ 教育”,自以为孩子能悔过自新,却成想适得其反,孩子愈加的反判,甚至对你阴奉阳违,以至造成大错。这样的父母这“爱”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确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书所要告诉你的正是这一点。

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也是一份伟大的情感,但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就不能让这种爱控制了自己的理智,那样就不是真正的爱了。经过权威的调查和对教育现实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之一:

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

三、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四、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五、教会孩子沟通的本领,让孩子主动说话并能正确的表达。这其中,教会孩子自信是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步。

六、常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教育方法。

七、掌握批语和惩罚的方法,批语和惩罚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

八、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你的爱,这是家庭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 以上八点就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关键,也是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编者以其为基本大纲,搜集了丰富的教育资料,其中有正面、也有反面,并加之独道精准的论述,相信父母在读完本书之后,一定能大有所悟,也一定能正确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目录

第一章 放下权威,学会尊重孩子

第二章 和孩子交朋友

第三章 循循善诱,引导比说理更重要

第四章 合理疏导孩子的情绪

第五章 沟通,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本领

第六章 赏识,造就天才的最佳方法

第七章爱与宽容,孩子成长的护航仪

文摘

在中世纪的欧洲或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长们常把孩子当作手中的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把他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我们中国不少的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教子观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孩子是我生,是我养,他就应该听我的”这种教育思想。

尽管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父母不明白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职责是什么。有的父母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抱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愿意吸取科学的培养孩子的思想、方法,由着自己的性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的父母则把孩子当做希望的载体,想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满足自己成功的虚荣心,于是从孩子小时便给孩子灌输知识,订下条规,制定各种各样的发展规划,要孩子努力奋斗、争取荣誉,从这种意义上看,孩子就成了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而丝毫没有自主权。

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古代有个植树专家,他的树不仅成活率高,而且枝叶繁茂,果子结得又早又多。在讲到经验时,他说:“只不过我种树时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而已,树木生长,要求舒展根部,用原来的旧土,并且培土夯实。栽好之后,不要总去打扰它,要让它自由自在地去成长。这样做就是保护了树木生长的天性。”教育孩子犹如培养树木,如果你非要树木长成某种姿态、长到某种高度,非要它完全合乎你的心意,多长一个枝条少长一个枝条你都要严格控制,那么难保有一天树木不会因违背生长规律而夭折。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一个叫至善,一个叫至美,最小的叫至诚,都小有名气。为什么孩子们能小有名气呢?当然和叶老的教育有关。每天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就被移到桌子中央。叶圣陶戴上老花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文章。至善、至美和至诚兄妹三人,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探讨着如何措辞,提炼思想。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师那样在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

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孩子们被父亲指出了可笑的地方,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通顺,孩子们也就跟着父亲默诵。 父亲的训练是严格的,也是生动活泼的,三个孩子不觉得枯燥、乏味,十分喜欢父亲这样的训练。叶圣陶从来不出题目、硬逼着让孩子们去写。不过他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照父亲的主张去做,觉得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用不着胡编,也用不着硬套,写出来的东西不会雷同,而且还很有新意。父亲看了孩子们的习作,总是很喜欢,鼓励他们继续写作。父亲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孩子们勤奋努力,自然进步很快。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的习作《花萼》和《三叶》,宋云彬和朱自清分别为两本集子写了序。

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保护、指导、自立几个阶段。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仅局限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似乎就过于狭隘了。我们看到叶圣陶和孩子们的关系就如同兄长、朋友、导师。他没有放任孩子,但也绝没有拿出家长权威的架子对他们加以干涉,而是耐心地引导、交流。

亲子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含义最丰富的关系之一。因为在这两种关系当中还可以产生友情,作为两个独立的人格主体可以相互尊重、鼓励,共同提高。这是每位做家长的都不能忽略的。不可否认,父母与子女是共同生活的。既然是共同生活,就难免出于人的本性要去疼爱对方,甚至干涉对方。特别是父母对子女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就会不由自主地对孩子进行种种干预。几乎每位父母都有一种坚定的认识:“孩子不教育是不能成才的。”我们当然能够理解这种苦心。但是,这种认识通常会造成父母只知管教孩子一味服从的消极局面,而忘记了其中的沟通环节。 如果一直按这种父母行为准则影响了孩子行为准则的模式去做,片面强调“家长”和“孩子”的角色的思维模式,只能导致单纯的“教导”与“服从”。而这种“服从”会渐渐转化为隶属。那么,孩子自塑的天性就会遭到摧残。

这种摧残也表现在,有些家长给孩子设计发展方向时,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一厢情愿地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这样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硬性安排孩子学习某一门技艺,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而摆弄一段时间。但是,要作为一种职业,而孩子又不具备此种

先天的悟性,则无异于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这种硬性的强求,不仅会掩盖一个人真正的才能,而且还会抑制他们自我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埋下隐患。江西南昌市曾经有一个家庭,夫妻二人到中年才喜得贵子,自己的事业也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于是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奇奇身上。奇奇三岁的时候,夫妻二人就买了一整套唐诗宋词教他背诵,四岁的时候请老师教他书法、小提琴、钢琴。他们嫌幼儿园的教育太简单、太肤浅,所以

干脆不送儿子上幼儿园,而是每天把他关在家里,就给他留下一点饼干和一大堆的书。于是,日久天长,奇奇上小学前甚至连上厕所这种基本的技能都不会。

好不容易儿子上小学了,夫妻二人又迫不及待请老师教儿子英语、补数学、补作文。奇奇从小就戴上了眼镜,而且显得抑郁和沉默。每到周六周日,他们又带着儿子去少年宫上艺术班,所有空余时间都逼着孩子在家练琴练画,只要一听不到琴声,他们就怒气冲冲地指责儿子,甚至把他绑到钢琴椅上看着他弹,还每每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将来更有出息……”据奇奇的同学讲,奇奇特别胆小,不爱说话,找不到学校的厕所和食堂,还不愿意和老师与同学交往,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他哪个也不知道。等到奇奇四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依然对他“痴心未改”,给他定下每

门功课都必须达到90分的标准,一旦达不到便罚他抄十遍试题。终于有一天,奇奇趁父母不在家,胆小的他不知哪来的勇气,从六层楼上跳了下去,只留下一张小纸条:“爸爸妈妈,我一点也不喜欢钢琴、书法,也不喜欢学习。老师同学都说我怪,你们也不喜欢我,我不想再见到你们了。”此时,奇奇的父母纵然痛不欲生,也已是追悔莫及。 奇奇的父母错在把孩子当成客体,忽视甚至无视孩子的主体意识,教育方式专制,态度粗暴,结果使奇奇失去了童真和快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最终酿成悲剧。这种专制的外表,有时还穿着“仁慈”的外衣,相当“和顺”。孩子一旦流露异议,父母就抬出“为你好”的挡箭牌。既然是“为你好”,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因为在孩子面前父母始终是高明的,听父母的话没错。照父母的话去做,一定不会吃亏。孩子心灵尚未发育成熟,哪会有理、有力争辩?只有默默地承受。长此以往,伤害是刻骨铭心的。这种不尊

重孩子个性的做法,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折磨。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