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曙光
初一(3)班 张雨杨
池塘之底,严厉的刑法终于过去;池塘之底,放牛班的即将来临。黑暗中的一丝曙光悄然升起,音乐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马修老师的爱让他们充满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看到了一位与池塘之底中其他老师完全不同的学监——马修老师。他的到来,给池塘之底的黑暗,增添了一丝曙光。
这部电影从两个老人看马修的日记本开始,用倒叙的手法描述马修在池塘之底所经历的事情。池塘之底是一所拥有体罚与禁闭室的管教所。学校里的全是问题儿童。校长用残暴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孩子们动不动就要被关禁闭,受罚。马修见到这一切,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学生们。他用音乐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打开了他们封闭已久的内心世界。他在与校长据理力争之下创建了合唱团。在音乐的影响下,孩子们从一开始的问题儿童变成了正常的孩子们。在这期间,马修老师发现了莫朗奇的音乐天赋。这段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马修被校长辞退为止。
对孩子们来说,曙光不仅仅只是马修带给他们的音乐,还有马偕带给他们的爱。
马修老师是一位宽容,善良的学监。他害怕校长毒打孩子们,就自己私下处理他们的事,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他们不再是被唾弃的问题儿童,他们在合唱团里学会了感恩,团结,宽恕……在马修的业余时间里,他会为孩子们谱写乐谱。在他们合唱的歌声里,我听出了许多,许多……在马修的培养下,莫朗奇成为了一位世界知名演奏家。
相比起马修,校长是一位残忍的人。
在影片开头马克森斯大叔被学生打伤时 ,病床上说:“我不抱怨,该抱怨的是孩子们。”以及蒙跳楼自杀都可以看出校长制定的规定有多残暴。但是校长也由他人性的一面,在合唱团创办不久,校长会与孩子们一起踢球,甚至在办公室用信纸折纸飞机玩——是合唱团 它隐藏在冷酷之下童心。
池塘之底,青春之火被爱点燃;池塘之底,放牛班的春天已经来临……
点评:池塘底的春天是什么?作者看电影,写影评,也是一种心灵洗礼,也是成长的历程。(指导老师:黄三荣)
影 子
初一(3)班 郑烨
你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吗?你有一颗敢于冒险的心吗?你有团体合作之间的友谊吗?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来看贾里这个“小英雄”,和他的温馨家庭的故事。在这一则则短短而具有喜剧的故事中,正在初中学习的我们,是否有从中找到自身的影子?
凡人的伟人梦
英雄,是多少学生心中梦寐以求的角色。贾里认为,伟人细胞中不可或缺旗帜鲜明,有爱有恨,轰轰烈烈。贾里这一成绩平平的矮个眼镜男孩,为个伟人梦而执著努力着。贾里有爱有恨,恨邱士力,结果“恨不起来,却成了朋友”。 贾里追求“矮个风度”而参加健美班训练,结果却被人认为他的体型符合新潮观念而不了了之。 贾里打算“一鸣惊人”去大工厂打工,结果把借来的名牌西装的羽纱剪了一个口子,让朋友足足笑了1分50秒。 却因主动要求把那套破损的书分给自己的区区小事而引起了轰动,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他自豪地大声说:“我想证明,凡是想成为最佳的人,都有可能争当最佳!” 贾里这个最普通的孩子,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证实了这一平凡的真理。我喜欢这样的贾里,谁说伟人一定要高大,贾里他是凡人,他最终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伟人”。
我们,可能也有过种种梦想,我们也是一个个“贾里”。有些人,为梦想而努力,如贾里一样;有些人,或许只是想想而已,却不付诸实践。为梦想而努力,能认真而执著地而实践的人,都是可爱的,不是吗?
温馨家庭
贾里有一个欢乐的家庭,你羡慕吗?家中各司其职,妈妈的留言,爸爸的评论,贾梅的大度,对于贾里都是极重要的。尤其是那严厉、古板又挺搞笑的爸爸。天天叫贾里“阁下”, 冷潮热讽,似乎苛刻。但他实际上是多么地爱贾里,只是那爱与爱女儿的方式不同而已。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一部连续剧《家有儿女》,同样的环境中,善解人意的爸爸,温柔可亲的妈妈,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我想起了平时倔强的我数次与父母顶嘴,吵架的画面,我发现我是多么的无知。若人人都可以和睦相处,那么生活一定变得多姿多彩。
真实而有趣,无论是人物,还是生活,都让我们能深深地爱上贾里,爱上贾里世界的所有人。那里面的人物充满喜剧色彩,那里的世界色彩斑斓,那里的一切都有我们曾经的影子。
点评:作者读书,不仅读书中的内容,了解书中的人物,更是将书折射到自己的思想、生活中。(指导老师:黄三荣)
“贾式生活,秦氏文学”——读《男生贾里》有感
初二(12)班 黄小珊
拥着一颗鲜活的心,辅以幽默风趣的的语言,便把我们缤纷的初中生活浓缩于在蘸满了真实情感的笔墨,笔尖蹦出来的全是灵动的文字:这便是我所看到的《男生贾里》了。
总以为,“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紧张急促的氛围已逐渐滤去了那些奇趣无比的零星轶事,将校园生活加工成“蒸馏水”。但是一翻开《男生贾里》这本书,里面活生生地跳出了我们的心与情感,其间溢出的稚趣与青涩开始对那杯“蒸馏水”进行填充。读到会心处,敞开心笑几声,心里也在暗暗惊异“贾式生活”的妙趣、“秦氏文学”的“伟大神力”。
“贾式家庭”
走进《男生贾里》,就从了解“贾式家庭”开始吧。
主人公贾里的家庭组成十分特别——一家四口——“龙凤胎”贾里贾梅、“重女轻男”的作家老爸、贤淑的温柔老妈。这样的家庭组合多少让人有些羡慕,贾里还有妹妹做伴,而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可谓求之不得。不过贾里也挺珍惜他的这个“同校同级娇滴滴的妹妹”的,虽然在日记中嚷嚷要“成立一个苦恼哥哥协会”,但还是很关心贾梅的。然而贾里的爸爸偏偏“重女轻男”,这点就带给了贾里不少的困扰,例如处处顺着贾梅的意思啦,再比如常常与贾里“过不去”啦。即便如此,贾里在意老爸仍不逊于贾梅,甚至比起贾梅还多了几分“敏感细心”。贾里的妈妈呢,“婆婆嘴”、“豆腐心”,简直就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这样的家庭令人羡慕,又贴近生活,读着读着,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的“趣之家”呢?
“贾式家庭”的精髓是和谐与温馨。
“贾式兄妹”
《男生贾里》中有不少桥段是描写“贾氏兄妹”各种温馨的趣事,为我们展现了“贾式兄妹”间的情谊。能有兄弟姐妹做伴在现下即是奢望,我也可以因为有一个亲弟弟而窃喜一下。“贾氏兄妹”这对“欢喜冤家”可是让人哭笑不得,那些独生子女也只能在书中幻想一下“贾式兄妹”的美好,幸好秦文君笔下的人物也真是活灵活现,可以让“幻想”达到“神似现实”的高度。
开篇的《舞台明星》就是很好的例子:贾里先是抱怨贾梅的“娇滴滴”,嫌贾梅让他“被一连串麻烦包围了”,这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弟弟比我小五岁,“巨大”的年龄落差横在我俩面前,于是我嫌弟弟“幼稚”、弟弟也嫌我“不了解他”。当然,抱怨归抱怨,我并不排斥我弟弟,贾里呢也对贾梅的事“过分”关心,听了邢老师对贾梅的舞蹈的认可与期望,贾里便心血来潮,监督贾梅苦练基本功,效果是立竿见影。这就像我和我弟弟吧,每次我发现弟弟在学习上偷懒,我就会向老妈“打小报告”;我在“不当时机”看闲书时,弟弟便也效仿我的“告状”行为,于是我俩便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效果同样立竿见影。
不过贾里好心办坏事的蹩脚我可没犯过。可不是,艺术团组织舞剧,贾里为妹妹的“不重要”戏份焦心了好久,并且怂恿贾梅过分表现自己。显而易见,演出失败,贾里不敢回家见贾梅,妹妹哭得“眼皮肿得像桃子”。出乎意料的是,贾梅原谅了他:“我不会不睬你的,也不会更任何人提这事。因为你是好心,我懂。”这话“令贾里鼻子发酸”,也让我内心震动了几分——我也有过和弟弟一起“干坏事”,结果弟弟被“逮着了”,我因为弟弟的“大度”而“逃过一劫”。现在想想,真是又羞愧又感动,再也没有“事发当时”的无动于衷了。
“贾式兄妹”的精髓是包容与体谅。
“贾式同学”
女生间的关系我倒是悉通,但对于男生就不甚了解了。因此见到《男生贾里》中男生间的同学情谊,便十分感兴趣地开始“钻研”,挖掘出了一些趣味十足的情节。
从“三剑客”的故事便可见一斑,“十个男生中至少有九个喜欢搞点名堂”,因此在这方面许多男生是“志趣相投”。“书呆子”陈应达不屑于参加“智力大赛”,为此剩余的两个“剑客”使了个“奇招”——假借“祁老师的电话”成功说服了陈应达,做了一回“办成事的神仙”。这个故事我可是读得酣畅淋漓,也不禁佩服起秦文君的犀利笔触来。
可是男生间的友谊如果“不加以润饰”的话也同样会“搁浅”。譬如“纸包不住火”,陈应达夺取金牌后发现了这个“奸计”,对此事保持沉默,也对贾里保持沉默。再譬如鲁智胜戒烟一事,老鲁“老奸巨猾”,“利诱”贾里帮助儿子戒烟。贾里一半出于自愿,一半出于报偿,欣然领命,再施“奇招”,完成任务;可老鲁没有认账的样子,贾里还险些失去了友情。看来,同学互相帮助的方法一定要对,否则“得不偿失”。
“贾式同学”的精髓是不失分寸。
“贾式师生”
“贾式师生”间的关系也很和谐。贾里一派的学生鬼灵精怪,老查一派的老师宽宏明智。来看看那一次贾里藏起查老师教案吧,贾里失算,查老师上课丝毫不受影响;课后查老师与贾里“打暗语”,并不追究。还有查老师在贾里“疑似抄袭检讨”一案中保住了贾里的面子,而且充当贾里与“草人”间的“信使”。我们的老师也是一样的,面对学生的嬉闹搞怪,从容不迫地逐一击败,以宽宏“息事宁人”。
“贾式师生”的精髓是理解与尊重。
“贾式家庭”,“贾式兄妹”,“贾式同学”,“贾式师生”——这些“贾式生活”的写照诠释了“秦氏文学”的真谛——“儿童文学所有的探索,应该都以走入少儿心灵为本,那才是康庄大道”。
感悟“贾式生活”,领悟“秦氏文学”。
点评:构思精巧,切入独特,语言灵动。小标题的运用,以及将书本内容
的灵活嵌入,读出了作品的原味儿。(指导老师:廖 琼)
乱世浮萍——“影响我的一本书”演讲稿
初二(1)班 巫嘉敏
如果说战争是一首激烈的乐曲,那么思嘉丽就是曲中最高昂的部分,让我听见了她那自信的音符;如果说战争是一阵阴霾,那么思嘉丽就是暗藏的白云,让我透过灰暗看见了她的能屈能伸;如果说战争是一场腥风血雨,那么思嘉丽就是风雨中的乱世浮萍,飘出了高贵的坚强,让我为之震撼。
玛格丽特的《飘》描述了思嘉丽十六岁到二十八岁的坎坷人生,让我重新品读“飘”这个字眼。
“飘”,是“飘飞”。十六岁的思嘉丽,骄傲,对自由充满向往,勇于追求。虽然有时单纯的她会执拗轻率,找不着方向,如同在风中任意飘飞,但她忠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追求,即使迎来的是一条由错误串连的道路。
《飘》告诉我:面对纷乱繁杂的世界,拥有追求,忠于内心,是人生最重要的起步。
“飘”,是“飘扬”。狂暴的战争中,人是渺小的、脆弱的,唯有思嘉丽,在硝烟肆意飘扬的战火中,不退缩,不胆怯。在母亲逝去,家乡被毁的痛苦下,肩负起沉重的责任。残酷的现实让她学会自信无畏,也锤炼着她的坚强。
《飘》告诉我:在充满困苦,无路可走的道路上,怀着自信无畏,才能主宰命运。
“飘”,是“飘零”。没有人能够在强悍面前幸免于难,生活随时会被捉摸不透的命运撕碎,飘零。在战争中,思嘉丽屡受挫折,甚至连温饱也不能保证,但她也逐渐成长。娇生惯养的她亲自到田里种植粮食,为了寻找生的希望,她学会向生活低头。
《飘》告诉我:当生活处于最艰难的时候,适当的低头,兴许能发现新的希望。
“飘”,还是“飘摇”。多年的战争终于平息,可挚友亲人的逝去,爱人的离去,又让思嘉丽悲伤、惧怕。她的人生历经风雨飘摇,不曾停歇。当她掌心紧握的幸福与苦苦追逐的希望都随风而逝的时候,当即将光亮的生活又黯然失色的时候,二十八岁的她怀着坚强乐观,寄希望于明天:“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飘》告诉我:当人生中重要的一切都失去的时候,坚强乐观,是最坚实的后盾。
乱世中的浮萍,磕磕绊绊,无可归依。可思嘉丽这朵乱世浮萍,以她的执着,自信,让我明白:追求是一粒种子,播种了,才会有新芽;自信无畏是不可缺少的养料,命运若无它们无法生长;适当的低头不是退缩,是在阳光又临大地前将自身掩藏;而坚强,永远是向上生长,突破重重障碍,走向更崭新一天的希望!
点评:作者围绕“飘”字,对玛格丽特的《飘》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见解可谓独特、深刻;文章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语言生动、精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指导老师:林元梅)
如果我只剩三天光明——“影响我的一本书”演讲稿
初二(5)班 罗歆
书,是阶梯,是养分;书,贯通古,融会今;书,连接你,影响我。再一次合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望向窗外,看着那碧水蓝天,春和景明,不禁反问自己:假如我只剩三天光明,我要看些什么?
初看此书,体会到的是努力。四年级时,轻翻书页,油墨气息淡淡袅袅。书中,我读到的是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在一次次失败后不断进取,不断努力,追求成功。我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在课堂是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做好复习预习,在一次次尝试中总结教训,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战胜了失败。
再看此书,感悟到的是不屈。六年级,学过了“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再看海伦。在无声无光的深海里,她努力拼搏,向光明的世界游去,不惧困难,不因命运为她关上了门就兀自呆坐,而是自己开出了那一扇窗。我因此在生活中不肯轻言放弃。初学剪纸,我总是急躁下手,却看着一幅幅差强人意的作品,一次次想要退却、放弃。但每次瞥到书架上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脑中总会浮现出海伦不屈的身影,又一次拿起剪刀,耐下性子继续修改。直到如今,我的动作愈发熟练,剪刀运行得心应手,我知道我战胜了困难,不再轻易被困难打倒。
又看此书,品味到的是感恩。如今,抚上纸张古朴的触感,再次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字里行间读出了海伦对老师,对父母,对社会上所有爱心人士的感激。感激他们没有放弃她,而是让她顽强生存,熬到了生命的光明。我随之关注身边的细节:妈妈晚上给我一杯牛奶,外婆拉着我嘘寒问暖,爸爸提醒我多加衣服……我感受到了,那是爱,是亲人对我的关爱。我学会为妈妈分摊家务,帮外婆捶背,不让家人担心……这何尝不是最好的收获?
如果我只剩三天光明,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个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这儿有我努力的身影;一定要好好看看我的亲人们,感谢他们对我的关爱。最后的最后,在午夜来临之际,再看一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改变了我许多许多,我不会再彷徨,哪怕只剩一瞬的光明,因为我会用努力、不屈、感恩度过我所剩的生命。
点评:书,是成长的阶梯。在文中,同一本书,随着时光流逝,小作者不断的更深入的去解读,有感想,有独特体验。读书是和高尚的人对话,其实也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所以,多读书吧。(指导老师:罗瑛)
生命可贵 奋斗价高 ——“影响我的一本书”演讲稿
初二(12)班 巫 珊
在你一片茫然时,是否有这样一本书,像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道路?在你狂妄自大时,是否有这样一本书,像一位长者提醒你要沉着冷静?在你心灰意冷时,是否有这样一本书,像一剂良方让你重燃斗志?是的!有的!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本好书,像明灯,像长者,像良药,那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似乎告诉了我一切:书中的主人公保尔,用他顽强拼搏、至死不渝的一生,谱写出人生的壮丽诗篇:他,从小历经苦难,却始终怀抱崇高的理想;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从不居功自傲,追名逐利;他,从不轻易向困难低头,当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并没有气馁、绝望,而是鼓起勇气,与病魔展开搏斗,令死神望而却步。尤其令我敬佩的是,贫病交加的他仍然如饥似渴的学习,释放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份热量。他那仅32岁的人生历程,向我们彰显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我惊讶于保尔的坚韧与执著。每读一章,我就对他更深入地了解一层,渐渐地,原本意识中的脆弱变得坚强。
曾经,长跑是最让我烦心的事, 800米,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思考着:
是我没有运动细胞,还是我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是现实太残酷,还是我太脆弱?
脑海中不断浮现书中的情节:保尔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尚且如此,而我难道就这样轻易地被800米打败么?不!
一次,两次,三次;
一圈,两圈,三圈。
终于,原来只徘徊于及格线的我,竟出乎意料的拿到了满分,顺利的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我收获了坚持和坚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收获的又岂止这些?
通过时光隧道,我与保尔一同探讨生命的意义和理想的价值,他告诉我“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他告诉我“只要有了远大的理想,人生便不会虚无和碌碌无为,灿烂与辉煌的光环将在生命中闪耀,直到永远!”
同学们,光阴无限美好,青春转瞬即逝,但愿我们都能拥着这钢铁般的意志,乘风破浪,铸就无悔的青春!
点评:以三个问句连缀开篇,引人思考。结合自身经历讲述,生动引人。过渡衔接自然,结尾简洁有力。(指导老师:廖 琼)
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影响我的一本书”演讲稿
初二(9)班 管培烨
也许你曾因为相貌平平而自卑,也许你曾在困境中失去斗志,也许你曾因别人的欺压,而万念俱灰,可是,该放弃吗?不!一个声音从书中传来!不!不可以!
《简•爱》告诉了我答案。
《简•爱》到如今还为人称道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塑造了简•爱这个人物。她爱恨分明,坚毅勇敢。她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是当时独立女性的代表。
她从小寄人篱下,却从未因此变得自卑;她受到堂兄、舅妈的无数欺侮,却更加坚强;她在渥德学校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却因此更加珍惜尊重生命;她毅然决然离开罗切斯特,拥有的是怎样的豪迈与胆量;她毫不怨怼侵占她应得的遗产的里德太太,而这又时怎样的大度……这一个个闪光点汇聚成为简•爱她——突出的人物性格。
犹记得当时的简,在渥德学校面对的是创办者苛刻的要求,可是她勇敢的面对了。相比之下,与简•爱同一年纪的我却在遇到苦难挫折时逃避、后退,更别说直面困难了。我为简的高尚人格所折服,也为她的勇敢坚强感到惊讶。
一页一页,一章一章,我渐渐走近了简•爱的内心。
开学前夕军训时,基地艰苦的条件、无情的烈日、不间断的训练,曾让我几度想要放弃,可每当我想要就此止步时,总会想起简爱在渥德学校的八年:在那里她被创办者严苛的要求、被同校学生的欺侮、眼见挚友的离去……可是她仍然坚持着,不轻言放弃。坚持,坚持!坚持便是成功!正如简爱所言“是啊,那些没能杀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再后来军训的苦反而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同样激励着我的还有简•爱面对有权有势的英拉姆小姐的贬低、欺侮时,那一席铿锵有力的话语: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剔除了我原本的懦弱,让我学会了面对挫折;《简•爱》给了我直面困难的勇气,让我勇往直前……《简•爱》给我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它将会伴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同进同行。
《简•爱》一书让我不因自己相貌平平而自卑,也不因别人的欺压而万念俱灰,更不因身处在困境而丧失斗志。让我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为我的人生添上绚丽的一笔。
如果我能学得一点点直面艰难困苦的勇气,如果我能学得一丝一毫的宽恕、容忍,如果我能不放弃、不逃避,我都得感谢《简爱》。
点评:问句开头,引人思考。灵活运用《简爱》中的句子,突出对自己的影响。结尾化用胡适《我的母亲》的结尾句,甚为精彩!(指导老师:廖 琼)
为了心中的“青铜菊花”
初二(3)班 邓耀群
听你宣布解散的时候,心似乎空了。只记得,日渐苍老的你,露出菊花般粲然的笑容。——题记
王菲在耳畔悄悄地唱,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别离,都有时候。生命真像一场无止境的漫游,相对于承载着我们飞奔的时光来说,我们是静止的,而稍纵即逝的繁华胜景,又似乎在证明,我们正义无反顾地前行。
我们的老班姓林,是个约摸45岁的女子。她留着很年轻的马尾式的头型,很瘦,肤色呈青铜色,一副刻板的模样。然而其衣着风格又极其多变,每当看到她极单薄的身躯在宽大的裙子里荡悠,我就忍不住想到虬枝的大树,快被吹倒的旗杆,我就忍不住要发笑。
老班讲课很富有激情——虽然她教数学。每当讲到激情澎湃处,便很是潇洒地一挥手,一跺脚,再扬一下那较常人而言太小在他这样干瘦的身躯上却十分适宜的头。要是动作幅度太过夸张,还得扶一下那宽大而厚重的眼镜,然后余兴未减地敲一下讲台或者黑板。
最难忘是老师的笑容,是青铜铸就的花朵。
老师很少笑得开怀,笑得粲然。当她宣布解散的那一刻,她笑了。脸上少得可怜的皮肤皱在一起,形成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沟壑,像是青铜铸成的菊花,动人,而且刚毅。然而也就在那时,我忽然发觉,老班真的老了。四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她把自己的青春融化成血汗来浇灌我们成长。曾经以为那样高大的人,似乎只在一瞬间就变得佝偻而且矮小了。
为了心中的青铜菊花,我们一定会加油。我希望老班知道,我们已经不是不懂她的孩子,我希望老班知道,他的辛苦,他的付出,会有回报。我希望老班知道,虽然你与我们都是不善表达的人,但为了你的笑,我们可以尽心尽力做到最好。老班,愿你的生命中常开菊花!
相聚别离,都有时候,等到把风景看透,老班,我们回来,陪你看细水长流。
点评:文章很美,美好的意境,美好的师生情,仿佛一屡清泉从雪山缓缓而来,老师的特点在一件件事件中展现,正如那菊花,漫漫绽放它的美。(指导老师:刘英娥)
重 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初二(6)班 许周博
有一个人,用心完全解说了什么是生命花开,用心向我们证明她的人生是何等的闪耀,,用心对我们阐述了一个折翼天使的锐变!
上帝让海伦•凯勒来到人间,却用一层黑纱遮住了她的眼,塞住了她的耳朵,使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又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直到那一天的到来……
“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罗莎莉老师。”
至此她黑暗中的世界又多了一丝细微的光点,在生根发芽,迅速生长,渐渐照亮她的黑暗与虚无。
罗莎莉老师闯进了海伦的内心世界,渐渐地,这世界散发了七色光彩,也活泼了起来。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时间如沙漏般从手掌间、凝然思考的双眼间逝去,而海伦也从当初“残疾”的小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她呢?
宋朝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中有这样一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觉得正是这种意志,才成就了海伦的一生。文中说的也是如此:“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知识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识使她产生了一种的信仰 。”
也正是海伦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成就了她,可是除此之外,那就是罗莎莉老师的支持和鼓励。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碎了,连片瓦都不值。如果海伦没有如此坚定的意志,向世界低头,世间会少了多少的光彩?而她只能做瓦片,(有用而却又显得无用),也只能过瓦片平凡的生活了。但是,但是她没有,在罗莎莉老师的帮助下,历经千辛万苦有了这样成就,罗莎莉老师在海伦背后,守护着她;支持着她;激励着她。其实,罗莎莉老师才是那块美玉,自甘打落成瓦片,盖成屋顶,不论风雨,守着她屋里这块璞玉。
命运也许原本只想让海伦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而现在还有许许多多人记得她的成绩,是罗莎莉老师给予了她重生!
瓦全,不让玉碎。就只是这样,罗莎莉老师为了成全海伦,自甘落为瓦守护她,在课文《再塑生命》中,小海伦问,什么是爱?至此,答案已不说自出,这就是爱!
海伦的世界已被照亮,海伦的坚定意志和罗莎莉老师的帮助,继续生根发芽着……
点评:文章讲述了海伦为什么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首先是海伦的自身努力,其次是她有沙利文这样的好老师。看来成功者都是内因和外因的最佳结合体呀。(指导老师:刘英娥)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