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评

2014-10-18 09:10:49 作者: 所属分类:书香校园, 课例研究 阅读:1592 评论:0

标签:

文言文好教又不好教。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什么样的文言知识与积累,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呢?对于文言文教学,如何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老师的大问题。

林铃老师的《马说》一课,给我们带来惊喜。《马说》是传统课文,现行的资料和课例很多,如讲出自己的特色与与众不同,是参赛老师的最大挑战。林铃老师从文言的规律“因声求气”“因文解字”“因言寻意”三个层面来解读《马说》,非常巧妙地解决字句理解的问题,这种贯穿文言文学习通法教学,能深入而浅出,给七年级刚结束的孩子们提供了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让我们先从“因声求气”说起。“因声求气”,这术语对于初中生来说,或许是陌生的。它是中国诗文欣赏的传统,高中选修课有所涉及。但教师运用这种文言文教学的朗读理念,并且贯穿到教学中,很难得。文“气”,不是两三次朗读就能读出来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生断句标点,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在朗读的层面上,先必须读顺,读出节奏,而后才能在诵读与涵咏中体味文章的气韵。林铃老师在朗读这一环节,层层朗读,体现差异与层次,课堂真实而有效,给学生一件学习文言文真实而有用的法宝。

二,“因文解字”。历来文言文教学,“言”的地位高于“文”。要知道,“文”是放在“言”之前的。没有“文”,何来“言”。上课的学生都是七年级刚结束,还没有进入八年级,而七年级文言文数量还不多,学生们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还不丰富。林铃老师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标注出疑难字词句。这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常用的“言”的教学,但又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学生的自主性强了,从一字一译的拘囿中脱离出来。教师预设的一字多义的问题比较,也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一种课堂思考的成就感与分享的快乐。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在实践里明白:学文言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揣摩它。这些咬文嚼字、翻译比较、古文今读等多种“言”的教学,自然地与“文”结合在一起。

第三环节,“因言寻意”。究其教学的板书内容设计,林铃老师的教学,对“文”的重视,最值得肯定。她的板书设计,令人眼前一亮,从她的板书中,我们知道她已抓住《马说》的魂了,浓浓的不平之音。我们文言文的“文”,不是文章的技法与章法,也不是所谓的文本把握,而是文章背后的意蕴。从十个“不”字入手,从“不字句”着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揣摩作者寄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者的不同形象与感情。学生的回答散乱在各个角落,这种生成式回答在林铃老师的淡定与从容中巧妙地组成了整篇文章的意蕴。如果没有老师的对课文熟悉到背诵的胸有成竹,与扎实的功底,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完美生成。而林铃老师也是所有老师中唯一能熟悉课文到背诵的老师。

参赛老师能在文章中上出自己的本色与从不同,能从中找到一两个突破口,即是最大的成功。在2013年第九期《语文学习》中,褚树荣老师给林铃老师如此评价:福建的林铃是唯一一个熟悉课文到能够背诵的选手,但如果《马说》教学能整体感知文意的层次性与完整性,效果会更好。我认为:林铃老师能大胆地运用贯穿文言文学习通法教学,这种有理念支撑的尝试永远值得敬佩。

 

点评选手及篇目:陈铿《记承天寺夜游》、李美庆《观潮》、林铃《马说》

评课内容:

1.三位老师都面临的教学难题:上课的学生都是七年级刚结束,还没有进入八年级,而七年级文言文数量还不多,学生们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还不丰富;三篇课文都是传统课文,现行的资料和课例很多,怎样在借鉴的基础上讲出自己的特色,这对参赛老师是个挑战,“别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讲过的也不讲,只讲新的”,大家都抱着同样的期待,希望三位老师能有一次超越,能讲出他们自己,与众不同,能有一两点突破就是最大的成功。

2.语文教学里应注意的三个关键词:

必须——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基础、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应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该达成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道德伦理教育。

可以——在教学目标的约束下,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自由选择上,大部分老师能够落实必须和应该。比较多的问题是:在“可以”这个方面有很多不足,那就成了“奇妙的克隆”,没法体现老师的个性。我以为,回到原点就是我们的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理解基本内容。

3.三位老师的特点:

第一位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特色之一是重视诵读。

第二位老师执教《观潮》,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两种版本的比较让学生找出差别,贴近资料,拓宽了学习视野;要求诵读时出示了单元提示,目的更明确;用足了课本的资源,单元提示、导读、课后练习等,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位老师执教《马说》,可以说是非常真实的一课,通过三个方面非常巧妙地解决字句理解的问题。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最大区别是:好的老师能把最复杂的知识讲得最简单,深入浅出;不好的老师是把简单的知识讲得听不懂。

参赛篇目:《马说》

记者:赛课过程达到您预期的效果了吗?您提前做了哪些准备?

林老师: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节文言文课,我设计通过“因声求气”环节,反复吟咏,让学生感受文章气韵;通过“因文解字”环节,对比揣摩,让学生疏通文意;通过“因言寻意”环节,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十一个“不”字,把握文章主旨。一节文言文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意主旨,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通法——“因声求气,因文解字,因言寻意”,让学生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有法入手,真正地“会学”文言文。

记者:您的赛课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什么?

林老师:亮点是读析悟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一种文言文学习通法贯穿其中。在“因文解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生生互动解决疑难,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疏通文意扎实有效,为下个环节主旨的解读做了有利的铺垫,这是本节赛课的重点。最大的难点在“因言寻意”这个环节中,我找准切入点,用文中的十一个“不”字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寻找、朗读、品析文章中的是一个含“不”的文句,感受文章的不平之气,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作者寄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三种不同情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板书也因这个难点而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突破了这个难点。

记者:这次大赛您有什么收获?谈谈您的参赛心情。

孙老师:日常备课时,我往往面面俱到,在本次赛课听课评课中,我获得不少启发:备课时,应找准切入点,作为突破口,化繁为简;上课时,应有更为成熟的教学技法,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课后,应多读理论,多看课例,有一点自己的教学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至于参赛心情,怎一个“杂”字了得?抽签时,不安与期待交替;备课时,茫然与豁然相织;成课时,欣喜与自信共享;上课时,焦急与淡定互存;下课时,失落与苦涩同袭;反思时,宁静与甘甜齐至。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