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确立散文的教学内容——以《风筝》为例

2014-09-18 10:09:22 作者: 所属分类:书香校园, 课例研究 阅读:1835 评论:0

标签:

钟冬萍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类型的。就单篇选文而言,一篇“选文”往往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既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又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还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等多种信息。但是,一篇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它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如数学科的“二元一次方程”,物理科的“万有引力”,化学科的“氧化还原反应”……语文课则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教材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序列,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散文教学中,由于它更多的是在表达“自我”,合理确立它教学内容就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们从散文的体式入手来认识这个问题。散文的本质特征是在“自我言说”,在散文里,“我”是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所写的人、事、物、景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纪实的。根据散文的特点,首先可以确定的基本的教学内容:写了什么样的人、事、物、景,这些人、事、物、景有什么样的特点;文章里人、事、物、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与体悟。从内容出发,我们还可以过渡到散文形式上的思考:文章是如何来表现人、事、物、景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表现?从这两方面着想确立这种文体的教学内容,如果能“把学生‘卷入’文学交流的具体情境中去,去追问谁在说话,对谁说话,用何种语调说话,为了达到何种目的。”①散文教学就会呈现出浓厚的语文味。

目前全国使用最广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科书,在七—九年级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鲁迅作品选目如下:《风筝》、《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九篇,这是很大的一个比例,他的作品既充满了个性的表达,又有审美的创造。除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外,还包括他个人精神思想方面的价值和生命力。

鲁迅的作品《风筝》,这是初中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鲁迅的第一篇文章,确立好它的教学内容,对今后怎么教他的其他作品、学生怎么学他的作品有很重要的作用。

《风筝》人教社教材将之编排于七年级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以 “亲情”来组元,淡化了文体因素,文后设计的练习基本是关乎内容的理解,对于《风筝》的解读,语文教育界一直存在多元化的倾向: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作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虽然“多元”,但普遍的问题是把理解作品的主题当作教学的重点目标甚至惟一目标。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也体现了这一点。

对于《风筝》的解读,的确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

①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②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③“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④当“我”谈起少年时自己的糊涂,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怎样理解“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⑤文章结尾写到:“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悲哀为什么无可把握?现在明明是严冬,“我”为什么“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呢?

⑥《风筝》要表达什么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⑦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常见的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揣摩。

确定文章的教学内容要分析学情,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一点无疑是必须的。《风筝》是初中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鲁迅的第一篇文章,学生对鲁迅的了解不多,或者是很概念化的。但笔者认为,应通过作品去了解作家,而不是相反。为了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况,我在课前作了一个调查,请同学提出问题,有二十多个问题,的确,要一一解决二十多个问题的确不大可能,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这些问题里选取出有代表性的,与自己在备课时所产生的碰撞的问题作为重点。至于教师为什么选这个问题而不是那个,考虑的就是文本的因素。

《风筝》从内容上,一定需要理解的是写了什么样的人、事、物、景,这些人、事、物、景表现了作者什样的个性与体悟。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与学生产生的交集基本一致。

文章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玩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作者醒悟过来,想想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一心想着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通过这样的事,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过去的所作所为是极其后悔的。

前文列举的①②④⑤方面的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④⑥涉及的是这些人、事、物、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与体悟。但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仅仅止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是不够的。语文科要承担的更多的是语言学习的任务。教师要有“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以读为例,教篇课文,就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搞清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换种写法行不行,效果有什么不同。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语文课应聚焦于‘怎么说’而其他课程则是‘说什么’。”②从这个角度说,第⑦个问题就是关注“怎么说”的。

现在,散文教学有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有很多老师一讲起散文,就讲它的形散神不散,讲它的借景抒情,讲它的托物言志,讲它的情景交融,以至于将任何一篇教得都如‘这一篇’。或将所有的散文都教成同一类散文。如果按照这种思维理解问题,那朱自清的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哪篇不是形散神不散,哪篇不是借景抒情,哪篇不是托物言志,哪篇不是情景交融。王荣声说;“很久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所进行的散文教学,通常是不太注意当下所阅读文章的具体特征的。而一概以‘形散神不散’来应付。”究其深层原因,是没有考虑散文这些人、事、物、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个性与体悟,没有考虑“如何表现独特的人、事、物、景”,这应该是散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以上文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为例,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鲁迅为什么这样说呢?陈日亮老师说得特别好。摘录如下:

第一句,是全文要向读者传达的情感基调。在地上还有积雪的北京,竟然看到有风筝浮动。“我”感到十分意外。但作者不说“奇异”,却说“惊异”,一个“惊”字,表明对“我”来说,是一次“惊觉”,惊动了心灵,或者说,是心灵受到了刺激。后来我们知道,风筝的出现,,竟刺痛了“我”的一个久远的回忆。使“我”深感“悲哀”。这“惊异”和“悲哀”紧紧连在一起,也就贯穿了全篇,可谓给全篇传达的心声定了弦。

下文,作者对于这久远的回忆,文章就写得具体简练而精彩动人了;“我”作为兄长,对于风筝,嫌恶、鄙视,认为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是而体弱多病的弟弟对于风筝却是最喜欢风筝,从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可以看出来;张着小嘴、呆看、出神、惊呼、跳跃。于是,他“苦心孤诣”地偷做:拾枯竹,找地方。“我”发现了之后,以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也可以从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可以看出:折断、掷、踏扁;弟弟“惊惶”“瑟缩”“绝望“,“我”却“傲然走出”……这一幕,作者认为是“精神的虐杀”,心情无比沉重,“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堕了下去”。

以上片段,可以更细致的品味。这里,“嫌恶”可用“讨厌”解释,但“嫌恶”是“极其讨厌”,程度严重多了;折断、掷、踏扁——一系列的动词,看出“我”的恶狠狠,与“傲然”看出粗暴至极,有了这粗暴,才会有“精神的虐杀”。以至于心情沉重,沉重的有如“铅块”,这里一连用了四个“堕”,不仅沉重,而且无可消弭。有学者认为,《风筝》这篇散文是有“呐喊”意味的散文,像《风筝》这样意蕴丰厚的散文的教学,推敲它的语言又会更进一步理解其主旨。从这样语言现象看出作者是严于自省的,他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而且郑重其事。这种现象,是鲁迅的特质,打上鲁迅的印记。

的确,我们可以从鲁迅的其他文章看到这一特点,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面对《三海经》,文中三次写道:“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有‘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三次,有想象中的情景,有刚拿到手中看到的情景,有后来回忆中的情景。透过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粗俗、迷信,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目不识丁的阿长在偶然得知“我”喜欢《山海经》时,竟超常人所不能给“我”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撼了“我”。以至于感情不能自已,于是,前文那种幽默、善意的嘲笑都不见了,转而郑重其事地、发自肺腑的抒情到:“仁厚慈爱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此表述,即是鲁迅。

如果我们更加关注言语的表达方式,那么,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就不会是唯一的教学内容,而会更关注朱自清如何细致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他内心的感受,贮满诗意又朴实清新、口语化的特点很突出,作者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更是心灵世界走向了开阔、蓬勃的境地的写照。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作者总是以商量的口吻来描述济南冬天的情景和述说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感受,即使是直接赞美也显得亲切自然,水到渠成,表达出作者宽厚的胸怀和从容的心态。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文章的抒情议论语言,多融汇在描写语言之中,宛如画面配诗,既点化了描写语言的内核,又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命运沉浮的反思。这些,是除了文章内容之外,我们更应该要选择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散文的教学内容的确立,一是作者所见所闻的极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二是作者如何独特的表达。(太牛了,可以再以长辈的身份,对广大教师提出诚恳地建议。)三荣的补充贡献不大。如果我们带着情感进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会大力地抛弃此篇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会发现鲁迅在文中是充满了一股甜蜜的遗憾,对美好童年的念想。

 

参考文献:

《散文教学内容的基本路径》王荣生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01期

《散文教学内容的逻辑思考》范志福 《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12期

引用文献

①黄子平 《以体裁为重点的文学教学》《香港中学中国文学科古典诗歌之文体教学研究》

②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9期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