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铃
抽到《马说》这样经典的课文,内心又喜又惊。喜的是,文章很老,老到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成诵;课文很熟,自己曾上过两次,公开课听过几次,有例可循;惊的是,如何上出“不一样”的一堂课,如何精彩地解读文本,如何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学得高效,让老师眼前一亮?
不由得想起自己两次上《马说》的经历。第一次是06年2月,毕业不久,教学技法青涩,在解读文本时,逐段翻译,逐层说开,从段意到主旨,缺乏主线,费时颇多。问题的设计也很粗糙:
1.全文的文眼是什么?全文从几个方面来写?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没有伯乐的千里马命运如何?它为什么会被埋没?食马者、策马者的“不识马”从哪儿看出来?
3.课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 辱 痛惜之情
死
不识马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不饱 且
力不足 不平之意
才美不外见 安
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策之不以其道 执
食之不能尽其才 临 其
鸣之不能通其意 曰 其 愤郁之情
第三次上《马说》,是11年2月,比起前两次,教师问得更少,问得更精,问的更自然,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学生思考层层推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展开探讨,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想法,课堂掌控更为灵活,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从一个出色的“搬运工”进步成一个合格的“教书匠”,值得肯定,但教学设计还是缺乏提纲挈领之美。
板书: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无知的统治者)
常有 不常有 不识马
千里马不遇伯乐 贤才难遇明主
托物寄意
于是,在赛课备课之初,我反复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文言文课应让学生获得什么?这篇课文应让学生掌握什么?教学环节应如何设计才能达成目标?之后,我又将自己变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听课的学生,收获什么能一直帮助、指导我的学习呢?这堂课,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领悟主旨呢?怎样才能牢记知识点呢?换位思考十分重要,因为一堂成功的课,正是要让“课堂的主体”学生高效学习、扎实收获,而这六问六答,给了本来茫然的备课者明晰的方向。
收获什么能一直帮助、指导我的学习呢?是方法。应当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有法入手,真正地“会学”文言文,真正地“可持续发展”!于此,我设计“因声求气”环节,通过反复吟咏,让学生感受文章气韵;设计“因文解字”环节,通过对比揣摩,让学生疏通文意;设计“因言寻意”环节,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十一个“不”字,把握文章主旨。在“因文解字”环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生生互动解决疑难,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疏通文意扎实有效。
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领悟主旨呢?是文眼。在“因言寻意”环节中,我找准切入点,用文中的十一个“不”字作为突破口,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朗读、品析文章中的十一个含“不”的文句,感受文章的不平之气,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作者寄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三种不同情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备课时,教师自己要先深入文本,找准突破口,教学才能化繁为简,学生才能学得轻松高效。
怎样才能牢记知识点呢?是板书。书写板书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一个好板书,便于学生回忆复习,掌握重点,就必须要做到使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之前的两个板书,或繁或简,布局也缺乏美感,又精心拟了对联,做了多种尝试,结果都不令人满意。钟冬萍老师的一句提醒让我豁然开朗:“你不是有十一个‘不’字吗?”把十一个“不”字句罗列出来,分门别类,将所做对联拆分开来,用红笔填充进去,自己不由得喜笑颜开,文章脉络清晰可感,文章主旨一目了然,布局合理,简洁又不简单,能给予学生强大的直观感与记忆点,要的正是这样的效果。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备课时,教师自己多费心思,学生学习就能少费心力,这样的琢磨太值得!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盼 伯乐 不常有 识才重才
惜 千里马 不以千里称 怀才不遇
不饱、不足、不外见
不可得
讽 食马者 不知其能 愚昧无知
不以、不能、不能
不知马
至此,这节文言文课初步成课,亮点是读析悟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一种文言文学习通法贯穿其中。
然而,真正上课的过程挺令人纠结。详案一遍遍地写,可备学生还是备得不够仔细,不能低估学生的无限潜力,也不能太高估学生的真实能力,刚上完初一的学生文言知识储备太少,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导致意外问题频出,自己也因此心乱如麻,本来清晰的教学目标模糊了,本来稳健的教学节奏混乱了,本来充裕的教学时间紧张了,本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打折扣了。结果自然就有遗憾。从讲台下来,我清楚地意识到,一个青年教师着实应有更为成熟的教学技法,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课堂“主导者”,成就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至于参赛心情,怎一个‘杂’字了得?抽签时,不安与期待交替;备课时,茫然与豁然相织;成课时,欣喜与自信共享;上课时,焦急与淡定互存;下课时,失落与苦涩同袭;反思时,宁静与甘甜齐至。”回望赛场,无论是备课的煎熬,听课的享受,或是评课时的醍醐灌顶,都让日常备课时往往面面俱到的我获益匪浅:备课时,应找准切入点,作为突破口,化繁为简;上课时,应有更为成熟的教学技法,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课后,应多读理论,多看课例,有一点自己的教学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次参赛,不虚此行!
刘菊春老师在上完《谈生命》时与我分享:“回头看录像,还是发现不少问题呢。但是,一日日努力,一点点进步,当是我们的生命常态,对吧?”说得真挚,说得坦然。年轻的我,成长中的我,在每一天备课上课之余,希望也能常对自己说,我又进步了一点点。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