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不简单

2014-10-04 09:10:40 作者: 所属分类:书香校园, 课例研究 阅读:1471 评论:0

标签:

黄三荣

这个班的学生肯定难舍难以忘记这位李老师,难以忘记这堂课。

这个李老师,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形象。老师不是全能的,也有不会的知识;老师是谦虚的,要勤于查工具书;老师是调皮的,故意出错误导;老师的表扬很受用,如春风化雨。他的课,朴实,听来亲切,接地气。

这堂的课的容量很大,将两个课时的内容,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没有仓促,听来思路清晰,过程灵动,教材处理简化,但这堂课绝对不简单。

这堂课内,李老师想要给所有的老师与学生,传达他对文言文教学的理念,也传达他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智慧。

一、导入举重若轻

“小”字不小,不是常见的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由标题的板书入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标题书写的不和谐,让所有人都关注到这不同寻常的“小”。

二、注重学法引导

教会学生学,教学“实”。

1.要注重朗读教学

学生在已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近10分钟都是在熟悉朗读课文中,读占了课程较大的比重。有放开声自由朗读,齐读,也有抽取片段的去句读读。告诉学生,去句读读,才能训练语感。

2.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体现层次性

不管何种体裁的文章,在教学中都要以语言形式为抓手,通过具体的朗读、分析、品读语言,使学生能理解、把握言语内容,得到情感与思想的提升,再让学生的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形式”。

李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体验,且体现层次性。先采取小组翻译的形式,一人译一段,互相合作。第二层,学生质疑提问,交流在翻译中的问题。第三层,在探究中学习。疑难句子解析,所选的句看似单句,实则用心。学生在课堂上,他们一直在思考,在活动。

学生在这层次探究中,他们在一点点的变化。我们看到他们由一点“小”,到“凄”与“乐”的纠结,到最终“跳跃的画面感”“不为人知,怀才不遇”。

2.教学灵动,重点明确

我们文言文教学,最喜欢一段一段的串讲,精讲精练。老师讲得兴奋,口水四溅,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但李老师的方法很多,如翻译比较法,故意误导,白话译古文,分析词义,疏解语法等,一改沉闷的翻译风。

“为为屿为堪为岩” ”朗读点拨:“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为何不写作“卷石底以出,为坻、屿、嵁、岩”?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点棘手。李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通过抽读、齐读让学生品味,谈感受,学生自然得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展现的画面更具跳跃感、灵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岩石的形状各异,姿态不一。

“由白话文到文言文”,这是种全新的尝试,而效果极好,学生们的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课堂热闹极了,学生们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展示,多么精彩的一笔。

三、有效对话,自然生成

师生之间的对话高效,首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李老师的主问题为“提取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来形容作者的心境”,直入文章的“意”。

有效的对话,还体现在学生的习得上。只有学生自己所悟、所得,才是真正的对话。一般而言,学生会在“乐”与“凄”之间徘徊。但一位学生提出“清”字,李老师引导自然,让学生回到文意上来。再与“小”结合,联系作者的境遇,读出“小石潭”虽然美丽,却需要我们“伐竹取道”,美景无人欣赏。与自己的不为人知,怀才不遇相联。最终生成自然的板书,简单而有深意,“小”“乐”“凄”三字串起课堂的神。

课堂结束了,结尾有蕴味,李老师的那首《发现》小诗,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

他看到了小石潭

不是风景

是他自己

我们,看到了“八记”

不是文字

是一双忧郁的眼睛

一堂课,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大有收获;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理念的传承。李老师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我们向李老师学习,也让我们的课堂盛开简约之花。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