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与“得言”

2014-06-04 10:06:36 作者: 所属分类:书香校园, 课例研究 阅读:1216 评论:0

标签:

黄三荣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 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

徐老师和曹老师今天按“先学后教,矫正反馈”的理念进行了两堂同课异构。两位老师,教学素养较好,上课从容淡定,备课充分,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教育较好。静静地看书,大声地讨论,积极展示,大胆质疑。两堂课小组合作训练有素,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课堂生成的重要元素。

感谢两位老师的课堂,给我们一次反思说明文教学的机会。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很容易把它上成科学知识普及,更容易把说明文上成知识的序列化。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是说明文教学的难点了。对事理理解不透彻,学生无法领悟到作者从文本中透出的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在事理上“纠缠”过多,又往往会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失去语文味。

说明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值得我们一起探索。

教学目标去功利化

两堂课的教学目标不约而同都定为:了解生物入侵的情况及危害;学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效果。将提高辨别能力,正确看待生物入侵现象做为教学难点。

说明文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说明说明文的方法与作用列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这两堂课也难逃离这个怪圈。教者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都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借用水葫芦与巴西龟的实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理解事理的难度,但实际上还是在文本的表面“平面上的滑行”,没有根据这篇文章原有的文本特质进行相应的分析。徐老师围绕着“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说明效果”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说明文方法与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曹老师在引导学生迅速感知文章筛选信息后,第二环节与徐老师的教学目标相同,只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固定解答句式。徐老师的第三环节“当堂检测”即是一篇课外阅读的拓展,说明文阅读考试的加强版。《生物入侵者》出现之前,学生已积累了十几篇说明文,他们已积累了相关的说明文知识。过度强调说明文的方法与作用,教学目标单一且功利,反复纠结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不能也不会爱这类说明文。

《课标》对于说明文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证阅读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记硬背概念、定义。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过分追求文体知识的完整性,而是应该根据说明文学习的时间段和文章的特点,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不可忽视

其实,《生物入侵者》是一篇科普文,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语言也生动,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梅涛的《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还能够管窥梅涛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感受梅涛先生善于驾驭科普作品的语言魅力。语言周密,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例如,标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好的语言切入口。把“入侵”“偷渡”“赶尽杀绝”“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束手无策”等词语筛选到一起细细品味,就不难读出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忧患之情。

但可惜的是,这两堂课都没有将语言列入课堂的教学内容。第二堂课更有新意,生动活泼,曹老师的设计与语言有所接触,让学生制作劝导市民的板块,学生的宣传语言很生动,“不要让放生成为杀生”。作业也与语言相关,写一段劝告的话。但这一点,在教学目标中没有体现,也没有将品味语言做为教学重点。

余映潮老师将《生物入侵者》作为了一堂学习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实践课,教会学生说明文阅读的几个层次:初步认识课文、提取课文信息、明确事物特征、品味课文语言。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以语言形式为抓手,通过具体的朗读、分析、品读语言,发现课文语言之美。

对于这类文意相对比较浅显,文字不如散文、诗歌生动的事理说明文,我们往往会为了调动学生一时的兴趣,反复纠结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文章语言本身的训练落实。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有重视朗读,但是将学习目标与如何面对生物入侵者,甚至是拓展阅读的材料作为朗读素材,那这堂事理说明文的“言”已丧失殆尽了。

实际上不管何种体裁的文章,在教学中都要以语言形式为抓手,通过具体的朗读、分析、品读语言,使学生能理解、把握言语内容,得到情感与思想的提升,再让学生的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形式”。这样,既能抓住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不失语言的训练,“得意”与“得言”和谐相生,那就是说明文教学的最佳状态了。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