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题设计的一点思考——以《背影》为例

2014-08-28 09:08:52 作者: 所属分类:书香校园, 课例研究 阅读:1541 评论:0

标签:

钟冬萍

如果说,一篇文章一堂课比作生命,那么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是课堂的灵魂与筋脉。失去了灵魂与筋脉的课堂,是行尸走肉的,没有生命的。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教学问题,实际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一个人的教法,一个人的教学问题,是一个教师的生命与活法。你想让孩子们了解什么,你想让孩子们学到什么,你想将孩子们带到什么方向,这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内涵与理念的体现。一个好的教学问题,除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外,还可将学生带进课文的秘妙;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或让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让老师与学生一起做无用功。

但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很大。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学问题的方向有所不同。说明文重在逻辑,议论文之类的实用文重在说理,散文及小说类重在语言赏析及情感。尽管类型多,但并不意味着教学问题是天上的街市,不可捉摸,它有着自己的规律与方法。让我们以最经典的一篇课文《背影》为例谈谈教学问题的设计吧。

一、平常的浅读

《背影》是一篇经典而老得不能再老的课文。上这样的课文,似乎大家都已定型了,认为它就是长这个样子,讲了这些东西。几十年如一,不曾改变。大家请看这几个问题,有似曾相识之感吗?

《背影》一般的教学问题:

1.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4.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5.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6.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你平常是这么上的是不是?大家的笑容告诉我答案了。这几个问题很普通,普通到我上网输入《背影》教案后,出现最多的就是这些问题了。我们大家平常就是这么上的,大家都是这么上的。有什么不对吗?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在未进入文本前,已先入为主地告诉学生这是“父爱”了,这是思维的强势作用。我们平常就是这样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先让学生自己看看,大胆地丢下“老师”的主体意识吧。

第二个与第六个问题,一共写了几个背影,一共说了几句话,这样的问题需要问吗?找出来后呢,归纳,概括?孙绍振先生说过,语文老师要讲学生不懂的,学生已懂得,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

这些问题中,值得我们探究的是,作者是怎样刻画买橘子的背影的?作者在文中着墨最多之处,也是本文主题与情感的矛盾之处。为什么给我买橘子,买得那么痛苦,为何显得那么轻松?可惜,我们很多老师在执教时,只是停止于这些背影的动作,而没有深入这些动词的后面寻找原因。如果说我们的常态教学中,犯了王荣生教授的“浅读”之病,那么教学问题的另一个最大的讳忌是“误读”。

二、名师的“创读”“误读”?

我们一起来看看全国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问题。韩军,北京市特级语文教师,新语文概念的提出者。韩军,有渊博的知识,悬河的口才,精妙的朗诵,非凡的创新。《背影》是一节传统的语文课文,很多学者认为其文采不华丽,意境难以使学生体验之深,韩军老师有些独辟蹊径,做出了他自己的独有的个性解读。

让我们一起还原一下课堂教学。韩军在处理完课文字词以后,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男性美?学生回答踊跃,在教师的总结后,得出以下结论:

男性美:

外形:英俊 高大 威武

动作:果断 敏捷 潇洒

语言:丰富 热情 机智

气质:坚定 自信 旺盛

教师诱导:本文的父亲具有男性美吗?

学生回答:不具备,罗嗦,唠叨,讨价还价,说话不漂亮,不果断,优柔寡断等。

老师过度:父性美和男性美有何不同?高大威猛的男子就一定能成为好父亲吗?

看到这,大家已经疑惑了,这切入,从所未有。确实,韩军以此来逐渐牵引出韩军心中的“哈姆雷特”。

他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以此篇一共涉及“朱家几个人物?”入手。来得出这是一篇“四代同文”。

他提示学生文章写了几个儿子?总结出:

这是三个儿子的故事;

这是两个父亲的故事;

这是两个孙子的故事;

朱自清一身三任。这又是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

这是朱家四条生命的故事。

这四个人物血脉相连,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生命的链条。已逝、将逝、壮年、未来的。

他提问学生:孩子你们的生命属于哪一个?

随后他再次提问:文中四次流泪?

学生跳读课文。逐次回答。四次流泪原因: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 、父将大去。

由此韩军总结出:本文不是过去人们的理解是“父爱子;子敬父”这个简单的主题。他所描述的是一个的话题是——生命!

四次流泪再向人们揭示生命坚强的还是脆弱?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一个生命哲理的话题。本篇令读者深思:生命是不是一个事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的过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韩军满怀深情的读朱自清这段文字。

再次的说明《背影》不是赞美父性,而是慨叹生命。

为了证明此观点韩军将背影两个字隔开来表达:背+影

他对“背”字阐述:提问学生最能体现男人、雄性的身体部位是哪里?父亲 文章膀子疼,膀子就是背,生命的肩背。这就暗示着男人宽厚的背将对生命难以重负!

背——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出外劳作;

背——走“背”字。祸不单行。文中记述三重灾难。

背——离别。“背影”即“悲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是一个悲剧。“背”即死去的影子。

人们把把时光总比喻成影子。这说明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生命。“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没了, 什么光芒都收敛了”朱自清的《毁灭》这应该是最合乎朱自清自己心思的《背影》主旨吧。生命是虚幻的,生命就是一个的过程

本篇就是在说生命之背之影。在说明“生命轻才珍惜,生命轻才珍重”这个话题。

最后韩军幽默地出示了,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没有记下来,大意是:赞韩军将自己的文章解读的最正确,最符合他之意。

韩军先生把文章的“情”解读没了!!我们说解读是多元的,但是多元也有界。韩军老师是名师,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有一批的韩粉。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文章,是他的崇拜者赞美他的这堂《背影》。韩军老师也带着这堂课在全国各地讲课。我们甚至可以想像,有很多老师,是效法这种解读的,并且实践。我不愿也不敢多想!

三、我的常态教学《背影》

从教这么多年,许多文章,“好”得你不敢讲,因为敬畏,因为怕亵渎了,怕糟蹋了,怕长眠于地的作家不原谅自己的轻率和愚蠢。《背影》就是属于这样的文章。我的教学比较简单,也亲民,就是把学生当学生,在预习时,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矛盾处。这些矛盾存在于做为儿子的“我”与父亲之间的欲说还休的爱,存于信中的不合理。与学生共同探究后,寻找出五处矛盾。整理如下:

1.父亲安慰我——我安慰父亲

2.父亲买橘子的困难——买完后的轻松

3.终于决定送我——本已说定不送我

4.父亲衣着——我的衣着

5.身体平安——诸多不便

结合《背影》后的故事,谈课文的主题。我还是愿意将《背影》理解为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爱,不愿当作生命之类的创意解读。

实际,我们在解读许多经典作品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把握好这几个原则,都不会发生浅读与误读。一是,把学生当学生,还学生的阅读主体。老师少讲些,学生多说些;二是,寻找关键句,将关键句作为问题的突破口;三是寻找矛盾处,还原情境,探究主旨。

教学需要问题,教学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情怀。一个好的老师,是善于发现矛盾与灵魂的老师,是一个具备好的心与慧心的老师。教学问题,是将文本、读者、学生、老师有机结合,更是将一代人与另一代的时空打通的结合点。而我们老师,就是这个最神圣而有情怀的人,想到这些,你还会为教学问题而苦恼吗?心中会升起语文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吗?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