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文人相轻,自古亦然。”意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读罢《比我老的老头》,掩卷回味之际,忽然发现,原来,文人也相惜。
这样的情谊,发生在黄永玉与钱钟书两位大师身上。
“跟钱先生的交往不多,我珍惜这些点滴。”钟书先生比永玉年长14岁,两人的相识,从1947年起,直至1999年钟书先生去世,一共五十二年。时光虽长,交往却不频繁。永玉先生珍惜这些不频繁的交往,并留存心间,用幽默的笔调向读者呈现了一位温和宽厚、学贯中西的钟书先生。一起办杂志遭遇穷凶极恶的辱骂,“我”难过了半年,钱先生非但不恐惧,还在事后“真希望今天他们福体安康”,永玉先生用幽默笔调呈现了话语的强烈反差,令人忍俊,更令人感受到,钟书先生的宽厚与气度,是何等令永玉先生敬佩;探访学者遭遇赤裸裸的炫耀,换成谁都无法忍受,钟书先生却用一句“好人都开始微妙起来”化解情绪,“微妙”一词何等耐人寻味,这样的温和包容,亦令永玉先生折服;吃烤鸭时随手为我开具四五十部打猎的书目,随口讲述汉人与少数民族买卖兽皮轶事,汉人的精与蒙古人的愚令读者捧腹,捧腹之余,亦察觉永玉先生的惊叹——钟书先生的博学与站在民族高度的自省自察;欲弄明“凤凰涅槃”典故,查遍《辞源》、《辞海》、《佛学大辞典》,遍访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均无果,却在听完钟书先生三五句话后有了方向,如此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留给永玉先生的,除了感激,剩下的全是满满的崇敬。光阴易逝,容颜易老,钟书先生的话语却历久弥新,成为永玉先生记忆的珍宝。永玉先生珍惜相处点滴,更珍惜钟书先生给予的为人为学的崇高品格。
因为珍惜,所以爱惜。二人感情甚笃,可“二十多年来,相距二百米的路我只去探访过钱家一两次。”这不矛盾吗?永玉先生自有答案,“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爱,只是珍惜他们的时间。”永玉先生简笔白描,勾勒了钟书先生一家人的生活状态,“钱先生一家四口四副眼镜,星期天四人各占一个角落埋头看书……家里四壁比较空”,钟书先生一家,没有物质生活的繁华,却有精神生活的奢华。因为懂得,所以爱惜,不愿打扰。不仅自己不愿打扰,还痛斥那些自以为是的富贵闲人们,对给钟书先生拜年遭拒,通知钟书先生参加国宴遭拒的富贵闲人们,永玉先生用第二人称强烈指责“你是个富贵闲人,你一来,打断了思路,那真是伤天害理到家”,并呼吁人们“人应该谅解和理会的”。这样的强烈谴责,这样的教育口吻,与文章幽默笔调看似不符,但正因如此,愈凸显永玉先生对钟书先生的爱惜。
因为爱惜,所以痛惜。“祖国的文化像森林,钱先生是林中巨树。人要懂得爱护森林,它能清新空气,调节水土。摧残森林,图一时之快的教训太严峻了。”这几句话,用比喻形象展现了钟书先生的重要地位,亦用含蓄的笔调传递了永玉先生对这棵森林巨树遭遇的痛惜。十年浩劫,学者文人饱受摧残,下自百姓,上至中央,太多人无视文人的重要作用,于是,有了对资本主义复辟楼的辱骂,有了对文人发自以为是的慈悲。这样的现实,永玉先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终于,在钟书先生逝世后,他情不能自已,倾吐出如此强烈的痛惜。他痛惜的,不仅是钟书先生这棵文化大树的遭遇,还是人们对文化森林的摧残,更是人们对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无视。
因为珍惜,所以爱惜;因为爱惜,所以痛惜;因为痛惜,所以呼吁。篇末,永玉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道出沉痛的呼吁,呼吁人们重视对文化森林巨树的保护,呼吁人们重视对祖国文化的传承,更呼吁人们重视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这,是一位文人对另一位文人的珍惜、爱惜、痛惜,更是一位大师“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阔大情怀。
透过文字,读懂人物,读出情怀。这,该是散文阅读的常态。
(拙见):文章对人物之间的情感捕捉十足。只是读来,这篇散文,细节点滴历历在目。那拒绝江青的话,十分有趣。一个坦诚、、谦卑不奴颜婢膝的正直老头。语言,从生活中入手,讲故事,话家常,但读完,不论是钱还是黄,都让我们看到他们在那个年代的伟大。你的解读,能抓住一个“惜”字,上下成一体。不易啊,要成精怪了!然后就是神仙了。哈哈!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