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是初二上一的一篇自读说明文。徐老师和曹老师今天按“先学后教,矫正反馈”的理念进行了两堂同课异构。两位老师,教学素养较好,上课从容淡定,备课充分,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教育较好。静静地看书,大声地讨论,积极展示,大胆质疑。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课堂生成的重要元素。
在似乎无限精彩中,我想从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上提出我的意见。
一、 教学目标功利化
两堂课的教学目标不约而同都定为:了解生物入侵的情况及危害;学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其效果。
说明文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说明说明文的方法与作用列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这两堂课也难逃离这个怪圈。基本上,还是在文本的表面“平面上的滑行”,没有根据这篇文章原有的文本特质进行相应的分析。
我想,这是一堂合格的考试指导课,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但不能算是一堂科普文课。其实,《生物入侵者》是一篇科普文,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语言也生动,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标题“入侵”就是一个好的语言切入口。但两堂课都没有将语言列入课堂的教学内容。第二堂课更有新意,已经与与与语言有所接触,让学生制作劝导市民的板块,他们的宣传语言很生动,“不要让放生成为杀生”。作业也与语言相关,写一段劝告的话。
二、同题同构
同题异构的一般理解是,确定一课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共同的教学目的。徐老师采用导学案的方式,曹老师采取的感知、研讨、拓展的“三环节,三反馈”的形式,“小小专家团”是一个大亮点。但细究,两堂采取的方式是相同的,“独学、对学、群学、小组合作”,学以致用、当堂检测。我想,这不是“同题异构”,而是“同题同构”。只是曹老师的教学更生动,语言活泼,首尾贯穿“巴西龟”。“小小专家团”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的注意,也值得大家注意。因为,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忙起来,且已让学生关注到事例的作用,只是语言目标没有明确。一堂课能有一个亮点,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三、教学模式固化
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上法。根据不同的文本特质,我们常引用的课型:诵读型、引导型、质疑型等。“先学后教,矫正反馈”的教学方式,听着与洋思中学的模式有些相像。一种模式的课型,有它本身的优点,但不能让所有的课都按这个模式走,那样或许会限制人的思维。老师在这个模式中,不能伸开手脚,总是带着镣铐,束缚着。学生在这个模式中,也会思维固化。一堂课,我始终认为,应该是生成的,且有思维发展性的。并非是“三环节,三反馈”的模式不好,只是觉得不能让所有的课都长成一个样子。
说明文教学,不能把它上成科学知识普及,也不能上成说明文知识的序列化。不能过分追求文体知识的完整性,而是应该根据说明文学习的时间段和文章的特点,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不然,学生怕说明文,老师也难爱说明文。这一点,我喜欢人大西山的王君老师的《松树金龟子》课例,把握住《昆虫记》的“诗一样的语言”,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的世界。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