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卫东《小石潭记》

2014-07-17 09:07:24 作者: 所属分类:书香校园, 课例研究 阅读:1217 评论:0

标签:

文言文教学:在“文”与“言”中反复穿梭

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跟着考试走,考什么,便教什么。于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便俨然成了让学生听答案、背注解,长此以往,学生们自然产生“最怕文言文”的消极抵触情绪。文言是古代先民使用的语言,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文章式样呈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是通往古代优秀文化的桥梁,是开启古代文学宝库的钥匙,因此,语文教师们肩负着引导学生亲近祖国瑰丽文化的重任。专家学者曾说:“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究其实质都是为了让下一代掌握本国、本民族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国语言文字。”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三个层面:文字、文章、文化。李卫东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一课,兼顾了以上三个方面,他巧妙地带领学生在“文”(文章、文化)与“言”(文字)中反复穿梭,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定位与教学策略的运用方面,为我们做出极好的示范。

穿梭一:读文识言,咬文嚼字

钱梦龙教授认为:“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唯有熟悉、准确、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带领学生“读文识言,咬文嚼字”,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是李老师课上第一次巧妙的穿梭。李老师先是让学生大声、自由、旁若无人地朗读文本,既缓解了学生们紧张心情,又使他们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和感知,在这基础上,再引领学生细读推敲“全石以为底”的断句停顿,结合字形辨析“佁然不动”中“佁”与“怡”的意义区别,而后,在读文、译文之后,学生们就课文中的矛盾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学生发现“岩”和“堪”在课下注释中意思相同,但根据上下文推断,他断定“岩”和“堪”定然有所不同,师生们反复咀嚼过后,探究出“岩”是高出水面耸峭的石头,这样的“读文识言,咬文嚼字”,对培养学生们语文文字的敏感度,实在是大有裨益!

穿梭二:以言达意,翻译比较

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培育人的言语生命能力,最终能自如地“以言达意”,应是语文课堂的常态,语文课程的旨归。

为了让学生领会文言的魅力,在翻译重要文言词句“如鸣佩环”“悄怆幽邃”“日光下彻”环节,李老师引导学生调整语序、替换词语,让学生体会到文言句式灵活多变、文字简洁意蕴丰富的特点。再推进一步,让学生合上书本,将白话翻译成文言“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进行白话文言两相比较,让学生更为真切地体会到文言的简洁凝练。而后,又删除“为”字,让学生比较有为与无为的不同感觉,问题虽棘手,但运用抽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品味,谈感受,学生们自然感受到文言极佳的画面感跳跃感等。这样的“言”“文”穿梭,翻译比较,以言达意,既培养学生“言”“意”转换能力,又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的魅力,或许在能在今后产生运用文言去表情达意的愿望。真可谓一举多得!

穿梭三:以言促文,语境浸泡

李卫东老师曾在《古诗文教学例话》中提到:“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文言语料,创造文言情境,涵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李老师不仅是一位思考者,更是一位践行者。在文字与文章的表里进行多次反复穿梭之后,李老师拓展补充《永州八记》,只取其精华语句,让学生以言促文(),通过朗读、翻译检验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即通过文字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读文见人,明白永州八记的景物景点与小石潭一样,都不为人所知,甚至为人抛弃,一如柳宗元。最后,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李老师抛出自创小诗《发现——读〈小石潭记〉》,此举既是全课的收口,又是引导激趣,还是深化理解。这样的穿梭,由文字进入,得文化而出,经由表里的多次反复,学生们培养了文言语感,汲取了文言精华,受到了文化熏陶,不亦妙哉?

李老师执教《小石潭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带领学生在文言的世界里旅行,虽然只是走了短短的一段路程,却欣赏到最多最美丽的风景。

窃以为,向李老师学习,在“文”与“言”中反复穿梭,高效文言教学方可期。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