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突出重围——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2014-05-18 10:05:23 作者: 所属分类:书香校园, 课例研究 阅读:1266 评论:0

标签:

 黄三荣

在新课改情境下,语文教材版本众多,百花齐放。但有一个共同的情况,不同的版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用同样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是大家之作,是文质兼美、情趣盎然、情感丰富的文本。选用这些经典,编者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这些文本,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版本,老课文,这些经典课文,我们是一如继往地用着老眼光看它们,还是常教常新,“年年岁岁文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

理想的境界,是老课文新教,且教出点东西来。但正因为课文老而经典,老师们对这些文章的理解也老而弥坚。处理这些老课文时,很难有突破。经典课文,在新课改情境下,应该如何教呢?

笔者参加了“鲁迅作品怎么教”的说课比赛,只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程序。意图很明显,不必太多的形式,直接进入主题,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

在认真地备好课后,感受颇深。鲁迅的文章,叙述方式、主题表达,总是具有一种婉曲之美。我们做了许多尝试,似乎一直在外围打圈圈。我们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却总是白白浪费了许多口舌。经典作品难教,难出窠臼。或许是我们一直以常有的方式去解读,而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要想解读好经典课文,要突出重围,这样才能深入地走进文本。

一、突破单元的限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还是第一次。编者按成长主题编单元,或许有他自己的意图。但主题单元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拟订的主题下选若干篇课文,而这些课文都要符合这个事先划定的主题思想,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误导,以为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讲同一个主题的。

在刚开始解读这篇课文时,我也陷入了成长的话题中。在以往看来,教学不是孤立的,要有整体的观念。不能一篇课文在所有的教材中,都是一个教法,以一贯之。那这篇经典课文,要不要以单元的成长话题为主呢?还是就文章而言,忽略整体。

以成长的话题来引导,会发生什么?学生接受吗?可以这样解读吗?

在第一次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将体会作者的成长做为一个目标,并以“ 的我”作形象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成长。在教学中,以成长的话题让学生讨论。但课堂上,学生还沉浸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趣味时,突然被老师引到成长上来,有些找不着北。

以单元的成长为预设,没有达到“成长”的生成,反而使学生在成长与童年的趣味两个主题中打转,产生碰撞。

在阅读经典时,要有整体全局观念,但不必篇篇拘束。必要时,可以先就文本而文本,这样更能体现经典的原味。

二、突破思维局限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将教学重点落在品味写景精妙上。我们往往是关心“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句式仿写、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和有序,我们是把百草园当做一个美丽的园子来欣赏的。实际上,这些景物在我们成年人来看并不美,美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惯常的做法是先领略景物,由景物去体会童心、童趣。

结果呢,我们告诉学生,百草园是乐园,因为有许多有趣的事,很美的景物。第二段写景的精妙,学生完全体会是不太可能的。而学生真正读到了什么,老师很少去关心。在仿写时,很多学生依据这个句式可以将文句写得很美丽,但读起来大多没有神。

另外,在品味写景时,我们惯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这样,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没有明确文段的神,先抓住文段的形式,这是否也算是寻章摘句,易使学生忽略文段的重点?

为什么,不是先抓住关键词——趣味、乐园,再去欣赏景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先欣赏到情—童心、童趣,才能更加充分欣赏到写景妙处。

看似只是两者的顺序不同,实则是两种教学理念。先品景后品趣,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以重视知识和技能为主;先品趣后品景,这是先重视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养育。

孙绍振先生曾说:阅读经典的主要要目的,并不在于文字,不在记忆佳句,而在心灵的熏陶,在于拓展我们的情感和趣味的领域。

要走进文本,要先居高临下的统领,再来局部的“细枝末节”;要先有人文的意识,再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三、突破教法,注重学法。

要真正教好这段,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犯了一个大错,又忽略了自己只是一个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忽略了学生的最初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学生在阅读与接受知识时,要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加工活动,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生认识是一个充满了主动、活跃的心理构建过程。若是忽略了学生的读者身份,只关注老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关系,那会产生“读者缺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可引导学生自己涵泳,给学生一些启发,不分析那么多。给学生留下余地,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动脑会获得到更多的阅读反思与期待。

因而,对第二段的教学,我将重点落在童心、童趣。我以关键词“乐园”“趣味”为突破口,将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设计为情趣盎然地读、品童心童趣、品写景妙处、动情仿写四个过程,注重学生朗读、探究的学法。通过我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以诵读的方式融入文本,把学生带进童年的乐园,感受少年鲁迅的童趣,读出文字的趣味盎然。

学生读完会学得百草园趣味无穷,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探究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中来,但需要老师的重新组合与设计。切入的问题可低一些,这样学生入境可快一些。以“假如你是去百草园游玩的一个孩子,你最想亲历什么”一问切入文本,可使学生较快地入境。以“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一问进入深层的原因探究。带着童心、童趣去品味百草园的景物,体会自然会更深。要让学生完全领会文中写景之精妙,似乎不太可能。但做为初一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基本的修辞知识,可以从语言入手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阅读的过程,实际是老师与学生共同阅读的过程。“怎么教”实际是还学生以真实阅读的过程。尊重学生真实阅读,原汁原味的阅读,还学生读者身份,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教师突破单元、思维、教法重围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思索与成长的过程。我们研究探讨的是经典文本自身,但教师自身的精神境界、语文素养水平对文本的教学内容起着决定作用。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成长,潜入语言的海洋中,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因而,要让学生阅读出经典的秘要,并能在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要突出自己的知识重围,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书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2、曹海明•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

 

【上一篇】
【下一篇】

页面载入中..